圖:阿美族男女
本篇旅記延續上篇主題,繼續分享《臺灣蕃界展望》一書的老照片,這次介紹阿美族及雅美族(達悟族)。
阿美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一族,主要定居於臺灣東部的花蓮及臺東的平原地帶。
「阿美」(Amis),是指「北方」的意思,或說緣自是卑南族以此稱呼住在北邊的阿美族;
或說是早期由花蓮遷往卑南(臺東)的阿美族人,自稱「Amis」,意指來自北方。
清代開拓臺灣東部,卑南早於花蓮,當時文獻稱阿美族為「阿眉番」,日治初期學者沿襲清代用語,
改稱「阿美族」。居住於花蓮地區的阿美族則自稱「Pangcah」(邦查),意指「人」或「同族」。
日本人類學者移川子之藏認為應以「Pangcah」作為阿美族的族名較為正確,
不過官方始終以「阿美」為正式族名,沿用至今。
譯述阿美族篇時,蒐尋資料時,得知發生於一百四十年前發生於阿美族的「寄密社事件」,
事件距今久遠,或許已少有人知。歷史可以原諒,但不可以遺忘,所以本篇旅記也對此事件略作摘述,
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網路蒐尋更多資訊了解事件緣由。
圖:雅美族(達悟族)婦女
雅美族,現稱「達悟族」,定居於臺東外海的蘭嶼島。
明治三十年(1897),日本人類學者鳥居龍藏來臺學術調查,稱島上的民族為「雅美族」(Yami)。
自此「雅美族」成為官方對該族的正式稱呼。雅美族則自稱為「達悟」(Tao),是指「人」的意思。
經過達悟族年的爭取,現在政府已承認「達悟族」的族名,與「雅美」同時並用。
蘭嶼,清代以來稱「紅頭嶼」(紅豆嶼的閩南語諧音)。民國三十六年(1947),政府將紅頭嶼改名為「蘭嶼」。
達悟語則稱蘭嶼為「Ponso no Tao」,意思是「人之島」。根據達悟族的口述歷史,其祖先來自菲律賓的巴丹。
人類學者調查,兩地的語言相通。近年來,達悟族曾舉辦菲律賓尋根之旅,成為兩地人類學界的一大盛事。
日期:2016.09.28
p.s.本書為日治時代的著作,作者為日本人,書中稱臺灣原住民族為「蕃人」,是當時習慣用語,早已不合時宜,
翻譯仍如實譯述,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,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,敬請讀者諒查。
include('../leftbar_share.php');
?>
include('../sitetag.php');
?>
include('../adsense1.php');
?>
【延伸閱讀】
.第1212篇 - 1935年.《臺灣蕃界展望》∼泰雅族
.第1213篇 - 1935年.《臺灣蕃界展望》∼賽夏族、布農族
.第1213篇 - 1935年.《臺灣蕃界展望》∼鄒族、排灣族
《臺灣蕃界展望》∼阿美族、雅美族(達悟族)圖選
阿美族主要居住於臺灣東部一帶的平野,是蕃族七族中最大的一族,
體格與其他族相比,更為強健,更具勞動能力,性情溫順、勤勉,文明進步的程度較高。
大正三年(1914)以來,已隸屬於普通行政區域的管轄,不再歸屬於蕃地。
阿美族也是採大家族制,由氏族團體主導,形成集體部落,一家的主權由女性掌管。
男子依年齡劃分嚴格的階級制度,年老者掌握強大的權力。
【譯註】昭和九年(1934)底,阿美族人口為47,064人,是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一族,
主要定居於臺灣東部花蓮港廳、臺東廳的平原地帶,對於統治者採取較合作的態度,
所以日治時期已歸為普通行政區,而不是「蕃地」特別行政區。
蕃社展望(花蓮港廳奇密社)
【譯註】奇密社,阿美語稱「Kiwit」,現稱「奇美部落」,位於今臺東縣瑞穗鄉奇美村。
歷史上曾經發生「奇密社事件」,學界稱為「大港口事件」,是晚清時代執行「開山撫番」政策下發生的一件歷史悲劇。
光緒元年(1875),在沈葆楨的「開山撫番」政策下,清軍開闢北中南三條道路通往臺灣東部。
其中總兵吳光亮開闢中路(八通關古道)進入花蓮。光緒三年(1877),
吳光亮接續開闢水尾(今花蓮縣瑞穗鄉)至大港口(花蓮縣豐濱鄉秀姑巒溪出海口)之間的道路,
由於徵調阿美族勞役相當苛刻,引起阿美族各社不滿;再加上總通事林東涯在部落作威作福,苛刻剝削,
於是奇密社起事,殺總通事林東涯。阿美族各社響應,與清軍在大港口發生戰鬥。
後來吳光亮先採懷柔政策,使阿美族懈下心防,然後設下酒宴,誘騙阿美族各社壯年菁英參加,
趁其酒醉之際,加以逮捕,然後集體屠殺。根據伊能嘉矩採集的口述歷史:
「番人果約至營,吳光亮合集營內,閉門銃殺之,計165人中逃走者僅5人而已云。」,史稱「大港口事件」。
事件發生地點在今日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靜浦國小校園內。
住屋:容納數十人居住(花蓮港廳薶公社)
【譯註】薶公社,即貓公社,阿美語稱「Bakon」,位於今花蓮鄉豐濱鄉豐濱村。
阿美族的舊家(花蓮港廳太巴塱社):家系連綿五十八代的頭目薩烏馬.卡利尤的舊居,列為史蹟紀念物保存。
【譯註】太巴塱,阿美語原稱「Afalong」,漢譯為「阿巴塱」,
意指指當地有許多白螃蟹;後來被改稱「Tafalong」,即漢譯為「太巴塱」,太巴塱在日治時代改名為「富田」,
位於今花蓮鄉光復村東境。
盛裝的男女:(花蓮港廳里漏社)
【譯註】里漏社(Lidao),位於今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。
盛裝的男女:(臺東廳馬蘭社)
【譯註】馬蘭社,阿美語稱「Falangaw」,位於今台東縣台東市中心里,由於地處卑南族勢力範圍,一度被卑南族統治。
馬蘭社的族人自稱「阿美」(Amis),不同於花蓮地區的阿美族自稱「Pangcah」(邦查)。
include('../adsense_cont.php');
?>
製作完成的土陶壺(臺東廳Karimagari社)
【譯註】Karimagari社,暫譯為「卡利馬戛利社」,位於臺東何處?地點待查。
傳說的獨木舟 : 八年一度的大祭,出海以磨練青年尚武的風氣(花蓮港廳里漏社)
【譯註】里漏(Lidao),位於今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。八年一度的大祭,阿美族成年祭,
目前僅吉安鄉東昌部落仍舉行這一傳統活動。其中的獨木舟下水儀式,是阿美族男子成年禮的訓練。
先住民的遺蹟:(花蓮港廳舞鶴)
【譯註】舞鶴,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臺地的西側坡上,今設置柱遺址公園,為阿美族巨石文化遺跡。
划竹筏(花蓮港廳大港口社)
【譯註】大港口社,今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港口部落,位處秀姑巒溪出海口,阿美語稱「Cepo'」,
意指出海口,漢譯為「大港口」。
鯔魚的豐收(花蓮港廳米崙溪)
【譯註】鯔魚,又稱「烏魚」,已孕雌魚的卵巢及魚卵稱「烏魚子」,鯔魚廣泛分布於全球的溫、
熱帶海域的沿岸,喜棲息在入海口。幼魚經常溯入淡水河川;產卵期時則會洄游至外海產卵。
米崙溪,今名「美崙溪」,流域包含花蓮市大部分及新城鄉、秀林鄉與花蓮市交界地帶,於花蓮港南側注入太平洋。
舞蹈(花蓮港廳薄薄社)
【譯註】薄薄社,阿美語稱「Pokpok」,位於今花蓮縣吉安鄉。
雅美族居住於臺東東南方四十五浬,巴士海峽北端的孤島紅頭嶼。
性情極為溫順,以好飲酒吸煙知名,不像本島山地蕃人凶暴,是所謂的武陵桃源的世外百姓。
雅美族的社會組織與臺灣的各個蕃族全然不同,部落之中沒有可以號令的頭目,各戶各人維持平等的共存生活的型態。
由於缺乏來自外界的刺激,文明較低,進步較為緩慢。
【譯註】
昭和九年底(1934),雅美族的人口數為1,682人,僅略多於賽夏族,是臺灣原住民族中的小族,定居於臺東外海的蘭嶼島。
雅美族自稱為「達悟」(Tao),是指「人」的意思。經過多年的爭取,
雖然官方仍以「雅美」括弧加註「達悟」並列族名的方式,不過社會已普遍改以「達悟族」取代傳統「雅美族」的稱呼,
以尊重其立場。達悟族的祖先來自菲律賓的巴丹。
雅美族男子(御河童式的髮型及除魔的腰刀)
【譯註】御河童,日文意指娃娃頭、兒童髮型。
拼板舟:雅美族特有的漁船
【譯註】拼板舟,達悟語稱「Cinedkeran」,漢譯為「拼板舟」,
是達悟族出海捕魚及宗教儀式重要工具,更成為達悟族文化的代表。達悟拼板舟的船身,
大船是由27塊板子組成,小船是由21塊板子拼成。
捕魚歸來
定期船隻的停泊處(伊莫烏羅德社)
【譯註】伊莫烏羅德社(imaurutsuru),今名「紅頭」,位於蘭嶼鄉紅頭村。
include('../adsense1.php');
?>
躲避?風的低矮住家
【譯註】為適應蘭嶼多風的環境,達悟人的住家採半穴居的方式,向地下發展,
以適應當地氣候。半穴居的地下排水良好,而且冬暖夏涼。
令人愉快的涼臺
【譯註】達悟族的住家前多設有高架的涼臺,為休憩乘涼的場所。
盛裝 : 男(銀製的傳家寶頭盔)
【譯註】達悟族是臺灣原住民族唯一具有金銀打造工藝的技術。銀盔是很神聖的器物,
只有在特殊的活動場合裡,例如大船下水、新屋落成或飛魚祭時,
由男子配載。銀盔的製造是先將銀打成數條長條弧形的薄銀片,套在木模上,
由下而上層層圈繞而成圓錐狀,圈間以銅絲固定。銀盔是全罩式的,中間長方形的洞,以提供眼睛觀看之用。
雅美族舞蹈
【譯註】達悟族婦女舞蹈以「頭髮舞」或稱「甩髮舞」最著名,婦女排成列,以手叉相互拉緊,兩腳不動,然後將頭髮甩下,開始唱歌並彎身向前,直到頭髮觸及面前的地板上,再隨腳步前進,前後擺動長長的頭髮,長髮擺動宛如起伏的海浪,在歌舞中祈求男捕魚平安與豐收。
外出服飾 : 不會忘記攜帶除魔的長槍、腰刀
【譯註】達悟族自古以來即沒有馘首的習俗,各社少有戰爭,傳統盛服的戰甲及刀槍,是為驅魔僻邪,而不是用於戰爭。
驅除惡魔
水芋水田
【譯註】水芋是達悟族的主食,此外還有蕃藷、旱芋及小米等。
include('../adsense2.php');
?>
include('../footbar.php');
?>
|